泰豪科技:通過外延并購方式不斷延伸軍工產業鏈,2022年公司業績承壓
泰豪科技公司是在江西省和清華大學“省校合作”推動下,在南昌國家高新開發區設立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自成立以來,先后收購了江西三波電機總廠、衡陽市四機總廠、天津七六四通信導航技術有限公司等國有軍工企業及上海紅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并投資了江西國科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航比特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優秀企業。目前公司已完成智能配電業務剝離,持續聚焦軍工主業。軍工裝備業務圍繞通信指揮系統、光電探測產品、導航產品的研制與服務,重點開展軍工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民品業務主要為智能應急電源的產品研制與服務。
公司創立于1988年,1997年10月清華同方戰略投資泰豪科技,2002年7月泰豪科技在上交所掛牌上市,2003年至2007年間重組設立了衡陽泰豪通信車輛有限公司、江西清華泰豪微電機有限公司、長春泰豪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山東吉美樂有限公司,2011年經軍工控股與泰豪科技、南昌創投多輪協商達成一致后,軍工控股利用所持有的軍工公司股權進行增資,泰豪科技和南昌創投以貨幣方式進行增資,2013年成立清華大學-泰豪裝備聯合研究院,2015年至2017年間并購上海博轅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收購龍巖市海德馨汽車有限公司、上海紅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公司通過外延并購方式不斷延伸軍工產業鏈,深化高端裝備制造和軍工信息化布局,向規?;姽ぜ瘓F持續邁進;2016年參與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年第一大股東同方股份增持計劃實施完畢,2020年收購“七六四”90%股權,加強信息化領域布局;2022年完成配電業務剝離,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聚焦軍工裝備產業發展。
公司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公司股權結構明晰,最大股東為同方股份,無實際控制人。同方股份為公司最大股東,持有公司19.62%股份,泰豪集團為第二大股東,持有公司15.07%股份,中國海外集團為第三大股東,持有公司6.10%股份,其他股東持有公司59.21%,公司股權結構穩定。
主要子公司情況(截止2022年H1)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泰豪軍工、上海紅生擬引入戰略投資者助力長遠發展。為滿足經營發展需要,保障公司后續無人化裝備發展的持續性投入,加快軍用新材料、軍用新能源等軍工裝備新業務的發展,并改善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公司全資子公司泰豪軍工、上海紅生擬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及員工持股平臺。本次增資共計不超過91,500.00萬元,其中對泰豪軍工擬增資金額不超過72,672.12萬元,對上海紅生擬增資金額不超過18,827.88萬元,公司均放棄增資權。增資完成后,公司持有泰豪軍工、上海紅生的持股比例不低于73.9687%。
兩家子公司交易前后持股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營業收入及凈利潤主要受智能配電業務剝離,以及新冠疫情導致產品交付進度滯后影響。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微降 6.4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 41.51%,主要系上年同期完成泰豪軟件等業務剝離,確認資產處置等非經常性損益 3.64 億元,以及 22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生產經營受到一定影響,同時 22 年受智能配電業務剝離后對原有存續業務的清理影響。
2022年,公司實現61.91億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1%,歸母凈利潤為0.77億,同比下降16.25%;毛利率16.83%。②2023年4月28日,公司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2023年一季度,公司實現10.16億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36%,歸母凈利潤為0.63億,同比下降58.45%;毛利率20.66%。
公司營業收入(億元)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公司歸母凈利潤(億元)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軍工裝備、應急裝備,智能電力業務逐步剝離。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最高的為軍工裝備48.27%,應急裝備占比40.61%,智能電力占比9.82%。公司專注軍工裝備及應急裝備,在軍工裝備領域,公司緊跟我軍裝備發展需要,一方面在裝備預研、演示驗證、型研、改換裝等各階段深度參與,全面滿足客戶各階段不同需求。在應急裝備領域,公司通過不斷完善分銷體系,建立了覆蓋各行業、各地區的產品供應與服務能力。公司智能配電業務逐步剝離,毛利占比低,體現了公司業務布局的不斷優化。
軍工裝備產品生產及交付受疫情影響,整體進度有所滯后,與21年基本保持持平。國防支出依然保持較高增速,軍工裝備采購進入新老裝備換擋期,新型號逐步釋放,新技術發展、需求加速,但疫情影響交付使得2022年軍工裝備收入業務同比下降2.88%;軍工裝備業務因產品結構調整及產品成本優化,毛利率提高2.25pcts。
受益于分銷模式推廣及海外市場訂單的快速增長,應急裝備產業實現較大營收增速。在政府推動,需求牽引、供給提升、技術賦能等因素驅動下,中國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勢頭迅速,競爭格局激烈,公司通過不斷拓展與優化業務分銷網絡,采用規?;姆绞浇档彤a品采購、制造等綜合成本,為經銷商提供最優的產品價格,從而進一步擴大經銷渠道,實現業務高規模增長。2022年,公司應急裝備產業實現收入31.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61%;應急裝備業務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分銷占比加大,毛利率下降1.95個百分點。
智能配電業務完成剝離,資產運營效率提升。2022年,公司引進航發基金等戰略投資者,增資金額共計不超過9.15億。公司完成江西泰豪電力配電業務剝離和華太航空等非主業少數股權資產處置,智能配電業務收入同比減少5.75億元,原存量業務的清理由于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全部采取外包方式生產,毛利率下降2.08pcts。
公司主要財務數據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本文相關報告
木塑復合材料(Wood-PlasticComposites,WPC)是以木纖維和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鋸木、木屑、竹屑、稻殼、麥秸、大豆皮、花生殼、棉秸稈等),再和各種塑料(PE、PP、PVC、ABS和PE等),添加其他化學助劑,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高溫擠塑模具擠...